主 管:上海市司法局
主 辦:上海市律師協(xié)會
編 輯:《上海律師》編輯部
編輯委員會主任:邵萬權
副 主 任: 朱林海 張鵬峰
廖明濤 黃寧寧
陸 胤 韓 璐
金冰一 聶衛(wèi)東
徐宗新 曹志龍
屠 磊 唐 潔
潘 瑜
編 委 會:李華平 胡 婧
張逸瑞 趙亮波
王夏青 趙 秦
祝筱青 儲小青
方正宇 王凌俊
閆 艷 應朝陽
陳志華 周 憶
徐巧月 翁冠星
黃培明 李維世
吳月琴 黃 東
曾 濤
主 編: 韓 璐
副 主 編:譚 芳 曹 頻
責任編輯:王鳳梅
攝影記者:曹申星
美術編輯:高春光
編 務:許 倩
編輯部地址:
上海市肇嘉浜路 789 號均瑤國際廣場 33 樓
電 話:021-64030000
傳 真:021-64185837
投稿郵箱:
E-mail:tougao@lawyers.org.cn
網(wǎng)上投稿系統(tǒng):
http://m.acapellaapp.com/wangzhantougao
上海市律師協(xié)會網(wǎng)址(東方律師網(wǎng))
m.acapellaapp.com
上海市連續(xù)性內(nèi)部資料準印證(K 第 272 號)
本刊所用圖片如未署名的,請作者與本刊編輯部聯(lián)系
大英博物館位于英國倫敦市中心的布盧姆斯伯里區(qū),是世界上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每年有近600萬人前去參觀。作為英國最大的旅游景點之一,它同時也被戲稱為“世界上最大的贓物接收者”。2023年8月,這座建于18世紀的博物館被曝出有約2000件館藏珍品不翼而飛,其中一部分甚至被掛到eBay(購物網(wǎng)站)上低價出售。
英國一直以“保護文物安全”為由,拒絕歸還被掠奪的文物,并于1963年修改《大英博物館法》,以立法的形式禁止歸還文物。由于此次丑聞持續(xù)發(fā)酵,被掠奪文物的各國紛紛提出要求歸還屬于本國的文物,并提出“如果大英博物館不能使文化遺產(chǎn)得到更多的保護,那么就應該歸還”。
大英博物館的展品底下一般會備注展品收藏的年份,而中國文物標注的收藏年份基本都在1900年至1939年這段屈辱的期間內(nèi)。流失海外的文物在經(jīng)過多手主體轉賣后,多因為準據(jù)法無法確認、公約無溯及力問題而無法妥善追索。本文將重點探討國際私法規(guī)則下對被非法占有的文物跨國司法追索問題。
一、文物的定義
文物,又稱“文化遺產(chǎn)”(cultural heritage)、“文化財產(chǎn)”(cultural property)。這是一個不斷發(fā)展的概念,是一種基于歷史、宗教、文化等多方因素對于祖先生活藝術的涵蓋,從中可以體現(xiàn)一個國家、民族或群體的生活方式,是豐富人類生活、激勵人類思想不可替代的文化寶藏。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以下簡稱《文物保護法》)第二條規(guī)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nèi),下列文物受國家保護:(一)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畫;(二)與重大歷史事件、革命運動或者著名人物有關的以及具有重要紀念意義、教育意義或者史料價值的近代現(xiàn)代重要史跡、實物、代表性建筑;(三)歷史上各時代珍貴的藝術品、工藝美術品;(四)歷史上各時代重要的文獻資料以及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手稿和圖書資料等;(五)反映歷史上各時代、各民族社會制度、社會生產(chǎn)、社會生活的代表性實物?!?/span>
由此可見,我國通過立法承認了文物的特殊性,并將這些特殊的財產(chǎn)置于較少面向貿(mào)易的法律制度之下,以達到重點保護的目的。但盡管建立了法律制度,文物卻仍以驚人的頻率成為被攻擊的目標。據(jù)悉,幾乎每周都有新的案件被媒體報道:XX文物自博物館/教堂/考古遺址/私人住宅被盜。在全球非當代藝術市場上,非法販賣是一項暴利活動,由此產(chǎn)生的后果也是多方面的。尤其是當文物放置地與追索人所在國不同時,追索問題更加復雜。
二、跨國文物的追索方式
(一)國際公法途徑追索文物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國際博物館協(xié)會(ICOM)、國際統(tǒng)一私法協(xié)會(UNIDROIT)、世界海關組織(HCO)、國際刑警組織(INTERPOL) 等國際組織和機構一直關注文物返還的問題,致力于推動有關國際公約和道德規(guī)范的建設。1954年《關于發(fā)生武裝沖突情況時保護文化財產(chǎn)的公約》(海牙公約)及其議定書《關于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chǎn)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1970年公約)、《國際統(tǒng)一私法協(xié)會關于被盜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約》《國際博物館協(xié)會博物館職業(yè)道德準則》及其他相關決議、宣言等文件的頒布實施,奠定了解決返還文物問題的基礎。
前述公約試圖通過公法途徑,以生效的國際公約為請求權基礎作為追索途徑,但國際公約的制定需要耗費大量時間,且在締約國數(shù)量有限的背景下,使得我國在追索文物的過程中若僅依靠適用國際公約的方式,將會存在較大的局限性。首先,由于國際公約保護的文物范圍十分有限,在我國存在大量流失文物的基礎上,很多種類的文物并沒有為國際公約中規(guī)定的范圍所包含,因此在追索文物的種類層面上受到了限縮。其次,由于國際公約只約束締約國,而很多國家,尤其是文物掠奪國都拒絕加入這些公約,如以英國為代表的文物掠奪大國將會以各種原因拒絕加入公約,使得追索文物時無法覆蓋到所有的文物掠奪國,追索文物的國家范圍受到了限縮。最后,在國際公約并無溯及力的情況下,那些在公約訂立前就流失海外的文物很難回歸我國。例如,《國際統(tǒng)一私法協(xié)會關于被盜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約》雖然擴大了流失文物的適用范圍、追索主體的私主體范圍等內(nèi)容,但不保護在其生效以前已經(jīng)流失海外的文物;所以我國只能追索自1997年加入該公約之后從我國境內(nèi)非法轉移的文物,這使得追索多數(shù)較早被掠奪、流失的文物在時間范圍上受到了限縮。
因此,通過國際公約的方式進行文物的追索活動,在種類限制、國家限制和溯及力限制的三重限制條件下,無法滿足我國追索大量流失文物的需求,此時還需要通過探尋國際私法及其他機制來完善我國追索文物的方式。
(二)國際私法途徑追索文物
在當今國際社會上的文物流轉日益增多的情況下,處理相關糾紛時不僅需要追溯至較早的文物,還需要具備專業(yè)法律知識的人員來認定文物的歸屬。而在各種救濟方式中,國際民事訴訟和國際商事仲裁能夠較為完善地對證據(jù)進行梳理,并且產(chǎn)生能夠令國際社會信服的裁判或仲裁結果,從而成為我國重要的文物追索方式。
1.國際民事訴訟
國際民事訴訟即采用法律途徑進行追索,這種途徑不僅需要受到國內(nèi)法律法規(guī)的限制,有時還需遵守國外的法律規(guī)定。文物追索實質上是原物返還請求權的行使,采用訴訟方式進行索回再正常不過;更重要的是訴訟有著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特殊優(yōu)勢,比如判決結果具有法律效力,且會對文物非法占有者進行法律上的制裁,有利于打擊文物違法犯罪活動的發(fā)生。因此,在國際社會上,我們需要討論通過訴訟方式追索文物時可能存在的問題以及如何對其進行完善。
跨國訴訟成本較高、周期較長、取證與法律適用復雜以及后續(xù)的判決承認與執(zhí)行等問題決定了原告在提起訴訟程序時,需要在前期做好充分的準備。例如,跨國文物訴訟中不可避免的沖突法問題涉及至關重要的管轄權和法律選擇問題,從而在不同原則的適用情形下將產(chǎn)生不同的結果——涉及法律選擇的問題時,若選擇適用最密切聯(lián)系原則,即適用與文物具有最密切聯(lián)系的法律,此時究竟是以當事人住所地或經(jīng)常居住地、文物來源地、文物交易場所中的哪個具體地域的法律作為準據(jù)法?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而在選擇適用物之所在地法原則時,雖然大大加強了法律適用的可預測性與確定性,但是在對文物屬于動產(chǎn)還是不動產(chǎn)存在爭議的情況下,也會產(chǎn)生對該原則進行適用的不確定性影響;另外,在適用來源國法時,雖然能夠在更大程度上保護文物來源國權利人的合法權利,但是此種法律選擇原則能否得到審理法院的支持,也可能因涉及諸多國際關系而產(chǎn)生不同的結果。
除此之外,跨國文物訴訟需要解決的諸如管轄權爭議、時效制度、證據(jù)滅失等眾多法律難題也決定了國際民事訴訟的復雜性。因此,我國更需要加強專業(yè)涉外法律團隊對有關法律適用問題的分析,從而有效保證通過訴訟程序成功對文物進行追索。
2.國際商事仲裁
國際商事仲裁作為訴訟外爭端解決機制(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簡稱 ADR)中較為活躍的一種方式,在各種國際民商事案件爭端中均有突出的表現(xiàn)。當事方通過自愿的意思表示,將其在國際交往中的糾紛事項提交至臨時(我國不認可臨時仲裁)或常設的合法仲裁機構。相比于訴訟方式,仲裁程序更加靈活、秘密、不涉及主權豁免的問題。最重要的是,在生效裁決的執(zhí)行上,仲裁比訴訟具有更高的執(zhí)行可能性,雙方對于仲裁裁決結果的認可大大避免了生效判決成為一紙空文。
但是,即便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國際商事仲裁的方式進行文物追索引起了一定的關注,但多數(shù)還是僅限于理論層面的探討,實踐中并未較多采取此種爭端解決方式。然而,這并不意味著國際商事仲裁的方式?jīng)]有實際適用的空間。例如,厄立特里亞與埃塞俄比亞在2000年時存在有關文物爭議的仲裁事項。兩國于1998年至2000年發(fā)生武裝沖突,其間,埃方在其軍事占領地破壞厄方的紀念碑文物,最終仲裁裁決埃方向厄方進行金錢賠償,體現(xiàn)了有關文物返還的爭議也應當能夠通過仲裁的方式進行解決。
然而,若擬通過仲裁解決糾紛,仲裁雙方必須自愿提交。若相對方不愿意就糾紛進行洽談或協(xié)商,則不能采取包括但不限于仲裁的所有以雙方自愿為基礎的ADR糾紛解決方式。因此,若文物持有者因擔心自己利益受損而不愿通過協(xié)商歸還文物,可能使得通過國際商事仲裁進行文物追索的適用空間仍然處于一個較為狹窄的范圍。武漢大學的郭玉軍教授建議我國應當積極推進在國際社會上建立一個統(tǒng)一的文物國際爭議仲裁庭,以此種方式來增強爭議解決的專門性和可操作性,使得在國際民事訴訟存在不靈活性等特點的情況下,會有國家希望通過專業(yè)仲裁的方式快速解決有關文物歸屬的爭議問題,避免產(chǎn)生較多的訴累以及存在較多的判決,對一國的國際聲譽造成影響。
(三)其他途徑追索文物
1.回購
回購,廣義上是指有關機構或個人通過參與拍賣或其他商業(yè)渠道,將流失海外的文物購回,可分為國家回購、民間回購。通過這種方式回流的文物中較為知名的有2000年保利集團購回的圓明園十二生肖銅獸首中的虎頭、牛頭和猴頭,以及2003年故宮博物館購回的《出師頌》。
雖然回購也可以達到文物回流的目的,但筆者非常不認可這種方式。首先,這種花費巨額財產(chǎn)將本就屬于我國的財產(chǎn)贖回的行為,相當于從側面默認了掠奪者對文物的所有權,故才以正常的交易方式購買。其次,回購實際上是一種惡性循環(huán),文物的價格在愛國主義的裹挾下被越炒越高、越炒越熱。如圓明園的銅獸首作為文物的研究價值并不能完全匹配其拍賣時的價格,而溢價回購無疑是對民族自尊心的二次傷害。
2.捐贈
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基于公益目的,無償、自愿地將其所購得或所有的文物捐贈給國家。捐贈雖是無償行為,捐贈人無償捐出,受贈人作出接受的意思表示并實際交付即可;但通常無償?shù)木栀浶袨闀栀浳奈锏奶幚?、保管、使用附有一定條件,如僅作為展出之用、受贈人不可私自買賣、二次捐贈受限等。
《文物保護法》第五十二條規(guī)定:“國家鼓勵文物收藏單位以外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將其收藏的文物捐贈給國有文物收藏單位或者出借給文物收藏單位展覽和研究。”由此可知,我國從立法上認可了捐贈方式,在傾向上支持捐贈方式。然而,這不是海外流失文物的主要追索途徑。
3.談判協(xié)商
這是目前世界上追索流失海外文物的最主要方式之一。新中國成立后,我國也通過談判協(xié)商方式在追索流失海外文物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談判協(xié)商的主體一般是文物所有國和文物侵占國,雙方將流失的文物定義為“國家財產(chǎn)”進行談判、斡旋、協(xié)商,以達到和平追回文物的目的。談判、斡旋是所有海外流失文物回流途徑中利弊較為平衡的方式,相比前述以回購和捐贈的方式回流文物,這種替代性爭端解決方法明確了文物現(xiàn)存者占有流失文物的非法性;而相比訴訟、仲裁司法程序,其過程較為緩和且不具備強制執(zhí)行的法律效力。
但是,這一方式在我國并未廣泛適用。首先,我國尚未建立官方的文物追索機構,在談判、斡旋、協(xié)商上主體不適格。其次,錯綜復雜的國際環(huán)境需要國家機關投入大量的時間與精力,我國目前很難分散精力對文物追索問題投入百分之百的關注。最重要的是,這一追索方式深受國際關系、政治因素影響,且談判、斡旋、協(xié)商形成的合意不一定具有強制執(zhí)行力,可能在“臨門一腳”的文物交付環(huán)節(jié)中出現(xiàn)太多變故,導致之前投入的時間和精力被浪費。
三、訴訟中的法律問題研究
本文以經(jīng)典的“章公祖師肉身坐佛追索案”為例,分析現(xiàn)今訴訟追索跨境文物的訴訟主體、法律適用及管轄、執(zhí)行等問題。
中國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縣吳山鄉(xiāng)陽春村普照堂內(nèi)有一尊佛像,是由宋代高僧章公祖師坐化(佛教中指盤坐圓寂)而成,內(nèi)含完整的人體遺骸。1995年12月14日,佛像被盜。1996年,佛像被現(xiàn)持有人奧斯卡?凡?奧沃雷姆(Oscar van Overeem)在阿姆斯特丹購得。2015年3月,被盜近20年后,佛像出現(xiàn)在匈牙利舉行的公開展覽上。
在與奧斯卡協(xié)商歸還無果后,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縣吳山鄉(xiāng)陽春村村民委員會和東埔村村民委員會(以下簡稱“村委會”)于2015年12月11日以文物所有人的身份在福建省三明市中級人民法院(以下簡稱“三明中院”)提起返還之訴,要求奧斯卡返還文物。
2016年5月31日,村委會又在奧斯卡住所地的阿姆斯特丹地區(qū)法院針對同一請求提起民事訴訟。阿姆斯特丹地區(qū)法院于2018年12月12日以村委會不具備荷蘭法上的訴訟主體資格為由駁回起訴,并未就實體問題作出裁定。
2020年12月4日,三明中院作出一審判決,認定涉案佛像歸村民所有,判令被告奧斯卡將其返還村委會。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二審維持原判。
(一)訴訟主體
若從比較法的角度分析,各國法律對原告資格的規(guī)定各不相同,但有如下共性:其一,必須具備完全的法律人格,是法律意義上的人,即法律認可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 其二,必須具有充分的訴訟利益,即與訴訟具有直接的法律關系,亦即適格。
在我國,根據(jù)《文物保護法》的規(guī)定,文物是國家的所有物,因此文物追索中適格的訴訟主體只有國家或政府。我國未明確贊同以國家的身份參與訴訟,同時也不反對民間團體和公民個人作為訴訟主體提起訴訟,如“章公祖師肉身坐佛追索案”中,村委會作為訴訟主體在中國提起訴訟獲得法院認可。但村委會又在奧斯卡住所地的阿姆斯特丹地區(qū)法院針對同一請求提起民事訴訟,阿姆斯特丹地區(qū)法院以村委會不具備荷蘭法上的訴訟主體資格,即村委會無法證明其有真正成立和運轉為由駁回起訴,并未就實體問題作出判決。這就是我國的保守做法最容易導致的問題之一,直接導致了訴訟中的主體不適格,案件無法進入實體審理階段即被裁定駁回。這樣保守的做法雖避免了國家成為他國司法機關審判的對象、受制于他國管轄,但在糾紛存在時,一味讓步非長久之法。
因此,在討論追索文物的適格主體時,還需要進一步討論國家、國家之外的組織和自然人在什么情況下能夠作為訴訟主體,以及各自作為訴訟主體時的優(yōu)劣。
若國家作為訴訟主體,需滿足國家依據(jù)本國的規(guī)定對文物享有所有權,使其滿足與文物之間的利害關系條件。此時,在國家層面的背書下,一方面可以避免惡意訴訟的認定,另一方面還能動員專業(yè)的文物學者及法律團隊進行訴訟,大大增強了勝訴的可能性。但其缺陷在于原告為國家時,基于傳統(tǒng)國際私法理論“公法禁止原則”的例外,賦予國家所有權的法律為公法時,可能會被外國法院拒絕承認和執(zhí)行,從而導致敗訴的后果。
在組織和自然人希望作為訴訟主體時,由于二者與文物之間并沒有權屬關系,在國家和法律也沒有授予其訴訟主體資格的情況下,也會被外國的法院認定為不適格的原告。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二百四十六條規(guī)定,行使國有財產(chǎn)所有權的國家機構為國務院,這使得在追索文物時僅有國家政府能夠主張權利,而未經(jīng)國務院授權的組織和個人則難以直接主張權利,也難以成為適格的訴訟主體。
綜上,在各種主體作為原告均可能存在不適格的情況下,若能夠在提起跨國文物訴訟時盡可能增加各類主體,則可能可以緩解在訴訟中沒有適格原告的尷尬局面。但與此同時,也需要進行多方利益的考量,避免將不必要的主體卷入訴累之中。
(二)管轄地及法律適用
1.在文物原屬國起訴適用法院地法
在我國締結或參加的國際條約對管轄權沒有特殊規(guī)定時,涉外民事關系案件的管轄和時效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民事訴訟法》)。因侵權行為提起的訴訟由侵權行為地或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轄。在行使返還原物請求權時,文物原屬國即侵權行為發(fā)生地,我國法院一般具有管轄權。
“章公祖師肉身坐佛追索案”應當適用偷盜事實發(fā)生時物之所在地法,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奧斯卡的買受行為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佛像在荷蘭僅是一件具有異域特色的文物,在中國則是一件重要的信物,承載著當?shù)乇姸嘈疟姷木窦耐?。佛像作為集體所有的傳世文物,于法而言,陽春村和東埔村村民對佛像的集體所有權受法律保護;作為信仰的信物,于情而言,佛像應當返還給信眾村民;作為人類遺骸的文化財產(chǎn),于理而言,佛像亦當回歸其原始文化氛圍和故土環(huán)境。在佛像被偷盜、未經(jīng)中國政府許可非法出口到國外后,村委會有權代表集體行使所有權,跨境追索,要求非法占有人返還流失的珍貴文物。“章公祖師肉身坐佛追索案”作為首例生效判例,確定了在原屬國起訴的可行性。
如中國政法大學的霍政欣教授所言,原屬國法院的生效判決會給標的物打上權利瑕疵的司法烙印,使?jié)撛谫I家因忌憚標的物權屬爭議而降低購買意愿,從而使文物的市場價格下降,為原屬國與現(xiàn)持有人進行談判和協(xié)商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其次,在以博物館等公共機構為被告的案件中,法院的返還判決會嚴重影響其聲譽與形象,使其面臨巨大的輿論壓力,從而成為原告向被告施壓返還的籌碼,增大文物返還的可能性。
2.在文物掠奪國起訴
實踐中,原告(文物原屬國)也會選擇到文物侵占國提起訴訟。一是有利于對文物采取保全措施,防止文物遭受損害或被再次轉移到其他國家;二是為了便于判決后的執(zhí)行。
例如,“章公祖師肉身坐佛追索案”雖然開啟了在文物原屬國提起民事訴訟追索流失海外文物的新途徑,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示范意義,但因其判決未獲得文物掠奪國認可,故未能履行。
實踐中,在文物掠奪國起訴后順利追討回文物的案例有:1998年,中國政府在英國提起民事訴訟,最終追回3000余件文物;2008年,中國政府于丹麥起訴,追討回156件文物。
1993年,英國警方在偵破一起國際文物犯罪案件的過程中,偶然發(fā)現(xiàn)一批疑似中國文物,中國國家文物局派員赴英鑒定后,確認為走私中國文物。在國務院統(tǒng)一部署下,多部門臨時組成“追索英警方查扣走私中國文物工作小組”在英提起訴訟。迫于壓力,該案兩名主要嫌疑人與國家文物局簽署歸還文物協(xié)議書,歸還了部分文物。而該案中一名文物購買人拒絕參與協(xié)商談判,涉案文物一直被英警方扣押(原告方在訴訟中申請了凍結令,避免權屬再次轉移)。直到2020年,英國警方聯(lián)系中國駐英使館,告知因購買人去向不明,且扣押時間超過追訴期,該批涉案的68件文物被界定為無主物,主動提出希望將該批文物歸還中國政府,該批68件無主文物才以此種方式回國。
同樣,2006年,丹麥警方在哥本哈根市查扣了一批可疑的中國文物和其他國家的古代藝術品,初步判斷為走私的中國出土文物。國家文物局隨后派出工作小組赴丹麥對警方查扣文物進行現(xiàn)場鑒定評估,確認這批中國文物共計156件,包括夏商至元明時期的相當數(shù)量的珍貴文物,并有難得一見的古代藝術精品。2007年,中國政府委托代理律師向丹麥地方法院提起訴訟,訴請將警方查扣的中國文物歸還中國政府。2008年,丹麥地方法院宣判將這批中國文物歸還中國政府。
這兩個成功案例均存在特殊性:在文物掠奪國打擊走私犯罪中被牽涉出且來源不合法性證據(jù)較為充足。其中牽涉的政治因素過多,在法律層面的參考價值有限。
(三)執(zhí)行
案件順利進入訴訟程序并在該法域內(nèi)獲得有法律效力的判決后,若該判決在其他法域內(nèi)不具備法律效力,就不具有強制執(zhí)行力,仍無法追索文物?;趪H法中的司法主權原則,一國法院作出的判決只在其本國具有既判力和執(zhí)行力;若想在他國發(fā)生效力,則必須得到他國的承認和執(zhí)行。當前各國尚未出現(xiàn)承認和執(zhí)行文物追索判決的先例。
因此,根據(jù)當前的實踐,文物能否返還,自然主要取決于文物侵占國的國內(nèi)法及其法官對文物返還所持的立場。換言之,文物原屬國通過訴訟途徑追索其流失境外的文物,若在其本國起訴,在不考慮政治因素的情況下,執(zhí)行困難重重。
四、對跨國文物追索的法律建議
(一)轉變保守立場,增強文化自信心
我國在以訴訟方式追索文物上持保守態(tài)度,這也導致了個人、團體維權困難。訴訟通常被認定為文物追索的兜底方式,且未經(jīng)國家授權的私主體不能代表國家提起訴訟。故在實踐過程中,大量的民間機構因不具有國家的官方授權而無法參與文物追索訴訟。如前文所述的“章公祖師肉身坐佛追索案”,國家未授權直接導致了訴訟中的主體不適格,訴請在程序階段即被駁回,無法進入實體審理階段。
在美國愈發(fā)頻繁地將中國政府作為被告的情況下,我國堅持保守態(tài)度的意義不大。筆者認為,我國應該改變態(tài)度,成立被國家授權的專門組織作為適格的訴訟主體積極參與跨國文物追索訴訟。例如,英國為追討納粹時期流失的文物,組建了顧問團(Spoliation Advisory Panel)代表國家處理專項事宜。以國家為背書進入司法程序不但解決了訴訟主體問題,也展示了國家愿意耗費時間、精力以追索文物的決心。
而且,進入訴訟后,雙方也可以在訴訟的攻防戰(zhàn)中互相過招,并最終調整方案,通過其他途徑妥善解決糾紛。例如,在“奧特曼訴奧地利共和國案件”中,雙方由耗時6年的訴訟程序轉為仲裁機制,最終以6個月的時間簽署了最終的仲裁協(xié)議,并妥善處理了后續(xù)的執(zhí)行問題。若該案中起訴的主體不是國家而是團體、個人,很難想象有足夠的能力耗時6年并最終坐上談判桌。
(二)完善、細化立法
首先,如前文提及的訴訟主體,可在《文物保護法》中專設條款聲明國家或其特設機構在跨國文物追索訴訟中的法律地位,具體指定代表中國對外參與文物追索訴訟的國家機關,明確對外追索的訴訟主體。
其次,明確在跨國文物追索訴訟中,對法律生效前發(fā)生的行為具有溯及力。同時,可以對戰(zhàn)爭索賠和戰(zhàn)時掠奪文物的追索規(guī)定專門條款,為我國追索戰(zhàn)時被掠文物提供法律保障。
再次,借鑒英美法系中的“發(fā)現(xiàn)規(guī)則”“要求并拒絕規(guī)則”等,確立新的時效起算規(guī)則,完善我國的跨國文物追索時效制度。這些規(guī)則能夠延遲訴訟時效的起算,有效地保護了文物返還爭議中文物原所有權人的利益。
最后,通過立法形式規(guī)范文物登記制度以及文物信息保存制度,明確官方文物追索機構的職能架構。例如,2007年,埃及成立了文物歸還管理局,負責把埃及流落到海外的文物以及埃及博物館和文物倉庫丟失的文物登記造冊,以便追索。
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細化《民事訴訟法》,明確中國法院審理以外國國家或政府為當事方的文物追索案件的管轄權、訴訟程序與判決執(zhí)行等事項。
最高人民法院也可適時頒布司法解釋,細化司法機關審理跨國文物追索案件的具體規(guī)則、適用標準及條件。
(三)要求被盜文物管理方釋明
我國近代文物流失主要集中在鴉片戰(zhàn)爭后,大英博物館作為最大的文物侵占國存放地之一,由于近期對盜竊案處理不當,在聲譽受損的同時也引發(fā)了公眾對其安全和領導力的質疑。2023年8月25日,大英博物館館長哈特維格?菲舍爾(Hartwig Fischer)宣布引咎辭職。副館長喬納森?威廉姆斯(Jonathan Williams)也表示將在調查期間辭職,但依舊需追尋被盜竊藏品的下落,避免文物被掛上二手交易網(wǎng)站待價而沽。
建議各文物原屬國要求大英博物館公開被盜藏品的記錄,以便給失蹤文物打上權屬瑕疵的印記——一是降低潛在買家的購買意愿,從而使文物的市場價格下降;二是避免后手權利人以第三人善意取得為由進行抗辯。
(四)建立文物返還的國際合作機制
2010年4月12日,埃及文化部和最高文物委員會在開羅召開首次文化遺產(chǎn)保護及追索國際合作會議,會議的核心主題是“加強國際合作,追索流失文物”。我國也應著眼于國際舞臺,建立文物返還的國際合作機制,積極加入保護文物、促進文物返還的國際公約或雙邊協(xié)議,促使更多文物來源國的立法得到文物市場國的承認。倡導在國際社會建立一個統(tǒng)一的文物國際爭議仲裁機構,確立專門的爭議解決機制,減少法律的模糊地帶,增強爭議解決的可操作性。
結語
近期,一部由自媒體博主拍攝的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在網(wǎng)絡上廣泛傳播,該劇用擬人的手法講述了一盞中國玉壺“逃出”大英博物館,尋找回國之路的故事。故事最后,歷經(jīng)曲折的玉壺將“家書”帶回國后又選擇回到大英博物館。“因為我們是泱泱大國,中國人不做那種偷雞摸狗的事,總有一天,我們會風風光光、堂堂正正地回家?!?/span>
文物維系著中華民族精神。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不僅能生動述說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短映龃笥⒉┪镳^》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爆火正說明了我國民族意識的覺醒。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的國際地位大幅提升,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在此背景下,文物追索領域大有可為!
潘雄
上海市君和律師事務所主任,上海律協(xié)青年律師工作委員會副主任、黃浦律師工作委員會副主任、侵權責任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全國律協(xié)民事專業(yè)委員會委員,全國青聯(lián)委員、上海市青聯(lián)常委、黃浦區(qū)政協(xié)委員
業(yè)務方向:公司治理、商事爭議、商業(yè)地產(chǎn)
鄒婧璐
上海市君和律師事務所律師
業(yè)務方向:涉外仲裁、公司運營、數(shù)據(jù)合規(guī)
[版權聲明] 滬ICP備17030485號-1
滬公網(wǎng)安備 31010402007129號
技術服務:上海同道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技術電話:400-052-9602(9:00-11:30,13:30-17:30)
技術支持郵箱 :12345@homolo.com
上海市律師協(xié)會版權所有 ?2017-2024